本文非商用轉載至:https://www.zcool.com.cn/article/ZMTAwMDE2OA==.html
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
感謝@羅耀_管理 分享
設計師要懂得管理學 - 帕累托法則
我還沒有忍住又開了個號,大家也不要擔心,其他號羅耀_UI、羅耀_平面、羅耀_系列一定會更新的。那節約點時間說點重點,以后這個號會更新除設計專業外的其它與設計相關的知識,如管理學、個人管理、高效學習、心理學、微表情、MBA知識等等,全部知識都圍繞著設計方向來講。
另外我只幫助大家開拓思維,并提升設計師們的認知,文章內容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嘗試思考,我不會主觀的根據個人判斷,來對大家進行錯誤的引導。這一點也還請大家多注意,多理解。
這個號的知識面相群體比較廣,職場新人可以學習如何高效學習和自我管理的知識;職場老手/管理層可以學學管理和MAB的知識;不管怎么說肯定是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知識,講課方式也與之前相同,沒有水分全部都是真真實實的干貨。廢話不多說了,直接奔主題,上干貨。
目錄
1.什么是帕累托法則
1.1帕累托法則的發現
1.2帕累托不平衡原則
2.如何高效學習與管理
3.朱倫的關鍵少數法則
4.吉普夫的最省力法則
5.突破思維慣性
6.成功乃成功之母
7.優勝路汰的社會機制
8.先來先享受
1.什么是帕累托法則
1.1帕累托法則的發現
19世紀末(1987年)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偶然的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與收益模式,于是埋頭研究這一模式,并在后來提出了著名的“二八法則”。我們常說的“82定律”或“28定律”指的就是帕累托法則。帕累托法則也稱為“巴萊特定律”、“朱倫法則”、“關鍵少數法則”、“不平衡原則”等。這一法則也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及企業管理學中。這里我稱其為“帕累托法則”是因為這一法則是帕累托提出并發現的,要保持對他人的尊重。
1.2帕累托不平衡原則
帕累托研究發現啊,社會上大部分的財富都掌握在少數人手里,并且富人與窮人的財富比極其不平衡。他還發現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復出現,而且是可以提前預測的。于是,他從大量的具體事件中總結出一個讓人非常神奇的結論:社會上20%的人擁有社會80%的財富。所以我們根據定律推理得知:我們付出的80%的努力,絕大多數都沒有回報。我們80%的回報僅來源于20%的努力。
通過定律我們知一個真理,投入與產出、努力與收獲、原因與結果之間普遍存在不平衡的關系。小部分的努力,可以獲得大部分的收益。抓住關鍵的小部分,就可以主宰整個組織的產出、收益與成敗。
2.如何高效學習與管理
2.1設計師如何高效學習
我們清楚了20%的努力能產生80%的回報時,就應該考慮如何利用帕累托定律來高效學習,產生高回報。學習就是吸收知識,我們需要閱讀大量書籍和文章來獲取所需知識,這時我們需要盡量做得更快,沒必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全部讀完,除非你很享受讀書的樂趣。在讀書時應該領悟到這本書的精髓,這要比讀完一整本書要有價值的多。一本書80%的價值已經在20%的頁數中闡明了。我們可以省出這部分的精力去創造其他價值。
2.2設計師如何管理項目
帕累托法則告訴我們要對影響個人、企業和其他機構的資源做合理的評估,把每一項資源都用在刀刃上,讓它最充分、最有效的發揮自己的作用,同時去除那些會帶來消極作用的資源,增加那些能夠創造價值的資源。對項目進行分析你們會發現,80%的利潤實際上是被那20%的功能創造的,所以要重視后者弱視前者。對員工也是如此,應該放棄表現一般的員工,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自己更有價值的人身上。
3.朱倫的關鍵少數法則
朱倫在1924年加入了西屋電器,是內爾電話公司負責制造的分部。他擔任公司的工業工程師,并通過自己的研究分析,發現了產品品質中隱含的帕累托法則。他使用了帕累托法則解決了產品品質上的問題,提升了產業與生活消費品可靠度與價值。但在當時,美國大部分企業家對朱倫的理論不感興趣。
1953年,朱倫應邀前往日本進行演講,獲得了熱烈的反響。于是他留在日本,與日本公司合作,并將理論應用到生活消費品的價值與品質的提高上。1970年后,日本經濟迅速起飛,美國經濟受到威脅,朱倫才受到西方的尊重。他重回美國懷抱,并為美國工業做了他為日本人所進行過的改革。在朱倫的倡導和實踐下,帕累托法則成為全球品質革命的中心思想。
4.吉普夫的最省力法則
吉普夫是哈佛大學的語言教授。1949年,吉普夫發現了“最省力法則”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最省力法則實際上是對帕累托法則的重新發現與解釋。吉普夫認為:資源(人、貨物、時間、技能、或任何有生產力的東西)總是會自我調整,以求將工作量減少,而大約20%~30%的資源,與70%~80%的資源活動有關。
吉普夫利用人口統計、書籍、文獻與工業行為來說明這種一致且重復出現的不平衡現象。舉例來說,他分析了1931年費城20個街區內發出的結婚證書,發現其中70%的婚姻,產生于該區域中30%的人身上。吉普夫提供了一個科學的理由:使用頻率較高的東西比較靠近我們。我們應該對高頻率使用的東西加強管理。
5.突破思維慣性
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普遍對帕累托法則處于抵觸心理,從心理學角度考慮,帕累托法則與我們的認知背道而馳,不符合對事物的一般判斷。人們總是認為:
-所有甲方都是上帝,我們要一視同仁
-我們應該對待每一個客戶和面試者
-生活中的每一個天都是同樣重要
-企業制造的每一個產品和利潤都一樣好
人們的認知常常片面而穩定的,認為什么樣的原因就能導致什么樣的結果,是絕對公平的,50%的投入和產生50%的回報。但在這個世界,總是強者占少數,弱者占多數,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廣泛存在。帕累托法則提升我們應該重視這些不平衡的存在,打破那些束縛我們的基礎認知,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。
6.成功乃成功之母
這里提到的“成功乃成功之母”的現象,是指在運動、娛樂和專業等領域里,最頂尖的人物所得到的酬勞越來越高,他們擁有了資源、人脈和影響力,一旦成功做其他事情也均會成功,所以他們與其他人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。有證據顯示,位居前10%的工作人口,收入加速增加,而最后那10%的人,收入增加的速度就慢很多,幾乎不動。有些經濟學者認為,在未來的美國,20%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,可以擔任起重要的高薪工作,一年可賺8萬-60萬美元。其余80%的人,現在一年收入約3萬美元,將繼續窩在自己的工作中,看著生活品質逐年下降。
德國暢銷書《全球陷阱》也提出過類似觀點,認為當不平衡的情形蔓延后,會迎來“帕累托型社會”,只有那20%幸運的人才可以當主角。那這樣的趨勢來臨,那些80%的人該怎么辦。專家說,新的社會秩序將出現,這會是一個沒有中產階級的富國,沒有人不會同意。根據我個人預測影響肯定會比想象中的要大,現在我們會存在“公平競爭”,但帕累托法則的趨勢一旦形成,富人富到能修筑宮殿,而窮人依舊會辛苦勞作,其實現在已經顯露出這種趨勢,只是表象看上去“這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”。
7.優勝略汰的社會機制
隨著帕累托法則的影響逐漸變大,優勝劣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,再加上人工智能施加的壓力,對企業沒有任何幫助或無法帶來顯著價值的設計師必定會被淘汰,而依然在工作著的設計師但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們,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被市場需求的變化所淘汰。尤其在中國人力資源豐富,競爭力大,如果設計師不做自我管理并提升自身技能與認知,也勢必會被大趨勢所淘汰。
如何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的唯一辦法就是提升自我認知,要不斷的學習與積累,知識形成體系并與同行存在知識差異化,同行懂得你都懂,你懂的同行未必會懂。適者生存,物競天擇,要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與自身技能,只有不斷努力學習與積累,沒有其他的快速通道,像什么“0基礎教你學UI”,“30天學會UI設計”,“跟某某總監學設計,30天年薪30萬”,這種不切實際販賣焦慮與標題黨不要信,只要努力堅持,提升自己的眼界,成功就是必然。
8.先來先享受
先來先上享受比較好理解,就像抖音的“一招鮮吃遍天”,一旦你先占用市場份額,那以后就是你的天下了。就像騰訊一樣,剛開始騰訊只做社交軟件,而且國內也只有這么一家做社交軟件的,只要不強行在體驗上虐待用戶群體,基本上維持并改進就可以被大眾所接受。用戶群體穩固后就推出附屬產品,由于依賴關系的產生,這些新產品也更容易被用戶接受,就給了騰訊很多次試錯的機會,才有了今天的成就。
一家公司,在市場早期就能提供優于競爭對手10%的產品,就可能得到100%~200%的市場占有率,即便對手后來提供了更好的產品。所以我覺得不管是設計師還是管理者應該有開拓思維,一旦創造出一種能被大眾接受的設計風格,你就可以重新定義設計與藝術(極簡主義);一旦研發出一種能迎合市場需求的產品,就可以獨步天下(抖音)。要記住打破常規,滿足基礎需求的基礎上追求極致與差異化。
謝謝閱讀
感謝支持
此文章內容大量引入《二八法則》- 維佛雷多·帕累托 書中的內容。我的想法很簡單,我想做設計界的通識教育,通識教育培養人的全面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,我覺得身為設計師應該需要懂得這些知識,設計師不能局限于“設計思維”,應該開拓自己的眼界,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或產品本身。我也是單純覺得書中的內容好,值得大家理解和學習,也希望能幫助大家提升認知。
謝謝大家的支持
記得點個贊哦
∨
全部評論(
)